中国Twitter网讯:众所周知,社交媒体很容易变成充斥着仇恨言论和煽动仇恨的毒瘤,尤其是在政治动荡时期。
在社交媒体平台上,算法的推波助澜,使得仇恨滋生更多仇恨。但究竟是什么让这种有害情绪如此具有传染性?事实证明,问题可能出在自身。
本月发表在《计算机中介传播杂志》上的一项研究,由 Alon Zoizner 和 Avraham Levy 共同撰写,探讨了社交媒体用户在接触到来自自己政治阵营(定义为“内群体”)的有害帖子时的反应,并将其与来自对立阵营(定义为“外群体”)的有害帖子进行了比较。
研究人员着重分析了恶意帖子背后的动机,指出当自己阵营出现恶意内容时,人们往往会效仿,以此表达忠诚和归属感。另一方面,看到敌对阵营的恶意帖子则会引发防御心理,促使用户进行反击。
研究人员分析了 2023 年以色列 70 万个X 账户的 700 多万条推文,当时正值政治分裂和冲突激烈的时期,他们发现,网络暴力主要通过内部群体在网上传播。
换句话说,人们越是看到自己阵营中的人表现出有害行为,就越有可能效仿。而对于敌对阵营的有害行为,人们的反应则相对较少。人们的动机与其说是出于对“对方”的愤怒,不如说是出于融入自己阵营的渴望。
社交媒体的设计使情况更加糟糕。它通过强调政治身份,鼓励社交媒体用户将自己视为其群体的代表而非个体,并据此采取行动。
虽然人们对社交媒体回音室效应的极化作用进行了很多讨论,但研究人员发现,与他们的预期相反,同质网络受群体内和群体外毒性的影响较小,而异质性网络则不然。
他们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。在更多元化的社交网络中,人们可能会接触到更广泛的观点,这可能会引发更多冲突和有害的交流。然而,在观点高度一致的社交网络中,人们可能已经持有坚定的观点,因此他们较少受到他人的影响,也不太可能觉得需要通过有害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忠诚。
无论如何,网络戕害是互联网上一个令人不快的现实。社交媒体公司精心设计我们的信息流,让我们沉迷于愤怒情绪,从而不断在线。点赞和分享又反过来强化了这种循环,奖励那些最大声地展现群体认同感的人,即便这意味着他们最具毒害性。